不少人的择偶观都还停留在肤浅的好看、有钱等等过于表面的条件上,而如此错误的择偶观带来的结果不是一直单身就是分手或者离婚再单身。显然,假如大家抱着错误的择偶观去恋爱,其结果注定失败。那样怎么样树立正确的择偶观呢?
1、择偶更倾向于相似
中国婚恋市场上时尚一句古话,门当户对。
听上去可能有的传统,但仔细揣摩不无道理。结合当下,门当户对应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讲,它包含大家的个人历程、成长环境、学习内容、兴趣喜好。可能不少人会有如此的疑问,互补不怎么样。
没错,理想状况下互补最好,当你们组成一个整体时,会由于互补而降低一个人时的不足,会由于互补可以体验新鲜的、从未涉及的范围而获得快感。
但,大家忽视了一个要紧的首要条件,两个毫不一样的人怎么样接近并且成功走到一块?事实上,日常两个风格迥异的人只能感觉他们傻X,就像一个喜欢灵魂乐的人只能感觉金属乐刺耳、吵闹。
人以类聚,不无道理。狭义上讲,它就是个人价值。
美国学者克里斯汀·穆希曾发现,夫妻收入比率与彼此关系存在这种联系:
当男士收入是女人1-1.5倍时,婚姻关系比较稳定。当男士收入占到整个家庭收入70%时,男士出轨的比率开始上升。当男士收入为0时,男士出轨比率为15%。当女人收入为0时,女人出轨比率为5%。由此大家可以看到,当双方价值不匹配时,稳定的婚姻关系将会被冲击。
2、完美是好的敌人
追求完美,本无过错,可它注定是一条道阻且长的路。当大家决定追逐完美时,就要甘愿背负这个过程中的一些东西。
譬如,要追逐完美的配偶就需要要忍受长久的独孤。这个长久或许会在大家30岁时结束,也会在大家40岁时还没有结束。
大家不可以评价对错,但大家了解追逐完美配偶与追逐其它的完美,其它事物的完美可以具象化,而感情则更多是由感性组成,没办法准确理性表达的东西。所以,大家永远没办法得知会不会遇见完美、何时遇见完美。
想象一下,大家罗列出择偶的种种条件,170CM、50KG、36D、985/211等等。那样在追逐这个大家感觉完美的人时,中间出现条件稍微次之的人时,可能就会由于追逐完美而错失好。
其实,关于搜寻目的数学界有这么一个理论——最佳停止理论。它指,大家在做目的搜寻时,假设计划搜寻100个目的,其实在搜寻到第37个时就应该停止搜寻,做出选择,此时搜寻本钱和收益之间达到最佳平衡点。
这就是大家一般讲的37%规则。
也就是说,假设大家给自己设定恋爱10次就结婚的目的,当大家恋爱过3或4次时,他们就是大家择偶的最佳解,是大家付出本钱与得到收益的最佳解。
同理,假设大家十八岁开始恋爱,目的是40岁之前结婚,那样26岁或27岁时,大家一旦遇见那个比之前交往的女孩好的人,就应该确定和她结婚,她就是最佳解。
要记得,择偶并非一味只求好一点,再好一点,它是有不少隐秘规则的。当大家把这类都搞了解,会发现新国内,会了解择偶并没大家想象的那样复杂。